宋代皇帝之通天冠服

宋代的冠服制度沿袭秦汉,在历代中最为繁复。宋代皇帝在祭祀致斋的途中,大朝会、大册命以及亲耕籍田时服通天冠服。在宋代,这种服饰严格意义上不仅仅属于朝服,而是在除祭服以外的重要场合中的礼服。

又称卷云冠,自唐以后这是属于最高级位的“冠”,宋仁宗天圣二年为避讳改称承天冠。据宋《五礼新仪》所记,通天冠是宋代皇帝进行大朝会、大册命以及亲耕籍田时的“则服”。

通天冠由北珠卷结于冠上,冠身饰有二十四个距离相等的直线纹,这二十四条纹就是通天冠的梁数,称之为二十四梁。梁得的数量有定制,以示等秩。冠前饰有金博山,并有玳瑁或者金饰制作而成的蝉附于冠上。冠高一尺,卷梁宽一尺,外表着色,帽里朱色,戴时用玉犀簪导之。


图:宋宣宗通天冠朝服像

宋代的皇帝在大朝会(即元旦朝会)、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所穿的服饰为通天冠服,这种是一种仅次于冕(miǎn)服的礼服。帝王头戴通天冠,用二十四梁,身穿绛(jiàng)纱袍,衬里用红色,下着绛色纱裙及蔽膝。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,作成项圈下垂方锁状,附在外衣胸前。腰束金玉大带,足穿白袜、黑舄(xì),另挂佩绶(shòu)。


图:通天冠服还原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南薰殿旧藏《历代帝王像》复原绘制

绛纱袍:绛色纱袍,即深红色纱袍,又称“朱纱袍"。交领大袖,下长及膝,领、袖、襟、裾(jū)等皆滚以黑边。通常与白纱冠、白纱中单(内衣)、白裙襦、绛纱蔽膝、白袜、黑舄等配用。

方心曲领:古代官服的一种领式,汉代已出现,为了使朝服更加熨贴,为内衣胸前衬的半圆硬领,名“曲领”,免得内衣衣领堆起。唐代出现“方心曲领”一词,并戴在衣外。方心曲领为宋代朝服最显著的特征之一。

样式:上圆下方,形似璎珞锁片的饰物。

功能:防止衣领堆起,起压贴作用。

象征性:天圆地方,人正是立于天地间。


图:方心曲领示意图

黑舄:黑色双层底礼鞋,商周时开始使用,秦汉以来历代沿袭。天子君王、诸侯、百官及仪卫均有使用,入清后废除。


图:黑舄图(根据文献记载及南薰殿旧藏
《历代帝王像》复原绘制)

set 限制解除
x1
>
<
>>
<<
O
x1